这是一项重大转变,速度不可能过快,但我们希望更有建设性地利用我们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全球开发项目,而不只是条件反射似的购买美国国债,这位官员表示,不管怎样,我们在投资美国国债方面通常都是亏损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方法提高我们的投资回报率。
将人民币提升为一种国际货币的做法正逐渐让中国摆脱美元区,令其获得更大自由向外国资产组合投资者的资金开放。其中一点涉及中国3.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投资配置,10多年来,中国很大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这帮助美国利率保持在低位并支撑了西方的经济增长。
来自国际货币清算系统——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人民币现在是全球第七大常用支付货币。过去3年,中国逐渐收缩购买规模对美债的影响显而易见。中国正调整战略,从美国国债转移,这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趋势,但上月这一趋势加速,此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布了金融改革的10点计划。很明显,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意愿正在增强。实际上,如果把金融资金考虑在内,最近4个季度,中国已不再是一个资本净出口国。
他补充称:我认为人民币完全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安石基金(Ashmore)新兴市场研究主管简?德恩(Jan Dehn)表示:我坚信,未来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缩窄,因为中国在旅游和服务方面更多的海外支出以及在国内的更大支出能力,可能会促使进口增多。三是,实体企业之间运用商业信用机制展开商业活动的禁令是否已经解除,与商业信用相关的金融产品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
进入专题: 金融体系 。国债交易是否已形成无形市场,在此基础上,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否已经完善从而能够发挥市场基准的作用等。债券交易的无形市场(包括利用互联网进行公司债券交易)是否已经建立。其二,金融体系运行是否有效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提高了各类资金供给者的金融资产收入水平?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体系改革提高效率方面的衡量标准,不能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营业收入水平、业绩水平(如利润水平)等经济指标是否提高为标准,而应以实体经济部门的经济效率为标准。
其九,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是否已经形成?其中包括:存款保险制度是否已经建立、商业性保险制度是否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是否形成等。其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是否加快?其中包括: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方式是否已经实施,是否更加便利地落实实体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等是否已取得明显进展?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是否已经建立和完善等
进入专题: 金融体系 。金融产品创新是否明显增加等。国债交易是否已形成无形市场,在此基础上,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否已经完善从而能够发挥市场基准的作用等。需要强调的是,上述金融体系改革的衡量判别的标准只是基于现阶段提出的一些设想,因此是初步的粗浅的,随着相关研究探讨的深化和实践的深化,这些衡量判别标准不仅将更加具体化,而且将发生新的调整。
其五,普惠金融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包括:支持服务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金融创新、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加强消费者保护等内容。债券交易的无形市场(包括利用互联网进行公司债券交易)是否已经建立。其六,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是否已经形成?其中包括:公司债券发行的注册制是否已经实现,在此基础上,备案制是否已有明确的制度保障。金融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衡量判别,从金融角度看,主要的衡量标准可以考虑包括如下十方面内容。
其七,以交易规则不同为划分标准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是否建立?其中包括:股票发行注册制是否已经实现,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是否已经分立(分立的标志是,它们按照不同的规则分别展开运作)。二是,有效提高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收入水平,以能否有效提高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进入金融市场的程度为前提。
金融监管重心是否已转移到以功能监管为主。例如,公司债券直接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发行的比重明显提高,从而在公司债券等直接金融工具持有人结构中,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持有比重明显提高,在直接金融产品交易中由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实现的交易额占比明显提高等。
具体来看,一是,应有效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仅包括有效降低大中型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应当包括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包括融资渠道窄、融资数量少和融资成本高)问题,从而使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明显拓宽。是否已经建立了以证券公司网络系统为平台、以经纪人为核心的新层次股票市场。其三,金融机构为自己服务的比重是否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为自己服务的比重不变或上升意味着,实体经济部门为金融服务支付了更多成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卖方垄断格局没有打破,金融机构为自己服务的比重继续上升,这不是金融体系改革应有的结果。是否建立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和大而不能倒等机制。 金融体系是以金融产品交易为基础的由金融制度、金融机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等构成的有机系统。具体指标的判别是:在实体企业融资总量中贷款所占比重明显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数量明显上升,例如,小微企业占贷款余额的比重明显提高等。
金融体系改革是指,直接涉及到金融体系内各个方面体制机制转变和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具有总体性质的改革。是否健全了做市商机制,以维护股市投资者权益,证券公司的客户群是否已形成等。
其十,金融监管体系和机制是否完善?其中包括:金融监管部门的权力清单(或金融监管的负面清单)是否已经形成。三是,实体企业之间运用商业信用机制展开商业活动的禁令是否已经解除,与商业信用相关的金融产品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
国债发行的期限结构是否已包含短中长各期、规模是否已对金融产品的价格形成有着市场基准的影响力。其二,金融体系运行是否有效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提高了各类资金供给者的金融资产收入水平?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体系改革提高效率方面的衡量标准,不能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营业收入水平、业绩水平(如利润水平)等经济指标是否提高为标准,而应以实体经济部门的经济效率为标准。
其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是否加快?其中包括: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方式是否已经实施,是否更加便利地落实实体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等是否已取得明显进展?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是否已经建立和完善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金融市场服务的程度是否明显提高。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举措是否协调从而监管合力是否形成。金融监管举措与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要求之间是否协调。
毫无疑问,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不是指金融领域中的某个单项改革,而是指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其一,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是否有了明显改变?其中包括:运用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行政管控新增贷款的状况是否已经消解,人民银行是否已经主要依靠运用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间接调控手段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程度是否明显提高,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体系是否形成等。
其九,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是否已经形成?其中包括:存款保险制度是否已经建立、商业性保险制度是否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是否形成等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在自贸区内设立国际交易平台。
主要是没有人会仅因为贸易清算需要持有大量现金,而可投资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产品非常少,找不到太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阻碍了人民币的投资价值和储备价值的实现。这份实施意见既体现了对接新国九条督促资本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政策愿景,也展现了上海新一轮大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雄心和版图。
而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和普遍过剩的产能。第二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这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不论是贸易、投资还是货币都是并联出击的主线,特别是在投资和货币方面。对个人而言,预期很快将允许自贸区内合格的个人开设资本账户(QDII2)直接投资境外金融市场。
真正的契机和转机发在过去短短一年之中,三大标志性事件先后发生在上海,其辐射作用和深远意义还都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到,那就是自贸区、沪港通和金砖银行。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在巨额外汇储备的保驾护航下,更有效的进行外汇投资和参与全球货币竞争。
这就是上海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外因,此外香港最近的占中风波肯定只会促使中央政府下决心加大可替代、可管控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所以要使得人民币成为人人乐意接受的主流货币,一定要有足够丰富的金融产品和足够大的资产池,足够的市场深度才能一方面吸引海外投资人持有更多的人民币,另一方面有助于抵御全球高流动性资本的反复冲刷和冲击,做到有容乃大,波澜不惊(对比美国国债市场)。
基础产品是股票、债券、货币和大宗商品(含航运)四类。不难理解,上海的金融雄心和版图也是这个国家的金融雄心和人民币的金融版图。